白莲泾M2游船码头,上海 / 原作设计工作室

2019-05-04 00:00:00

织补滨水公共空间的断点


码头,是陆地与水面之间的界面,人与货物在这里或是开启,或是终结一段旅程,这使得码头既是空间上的又是时间上的转换口。上海是个飞速发展的城市,白莲泾M2游船码头的出现成为一个锚固点,架起水面与陆地之间的桥梁,嵌入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它设计的开始是为了织补滨水公共空间的一个断点。


▼M2码头与城市的关系



M2游船码头位于曾经的上海世博会核心地带。基地北临黄浦江,东靠白莲泾公园,西侧为亩中山水园,南部被城市主干道世博大道所切割,属于近年来上海市政府着力打造的“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工程”的改造范围。设计有两个关键性的出发点:其一是在东西方向上,衔接两侧的城市公园,与城市滨江景观体系编织在一起,承担滨水公共休憩空间的功能;其二是在南北方向上,打开面江的景观视线,从城市腹地快速下到江边码头,共享亲水氛围。由此,设计问题转化为一个单层建筑如何在尽可能压低层高的限制条件下,既满足候船大厅作为公共建筑的净高要求,又能满足上方景观廊道植物的覆土需求。


答案是连拱。对于下方的候船空间而言,拱券从起拱点到拱顶的高度变化是在竭尽全力争取室内空间的净高,能够缓解高度限制下大空间中可能造成的压抑,形成更为丰富的空间效果;而对于上方的景观体系来说,能够利用拱与拱之间下凹的部分进行覆土,获得更多的覆土高度,从而反过来有利于下方的净高。


▼建筑外观



▼M2码头主入口



▼M2码头悬挑



▼M2码头五连拱



经过结构计算,M2游船码头候船大厅以砼壳屋盖+钢索框架-屈曲约束为结构体系,基于传统的薄壳拱又超脱其上。连拱采用200mm混凝土薄壳,并以上翻反梁在屋面上形成井格状,作为二层种植池、铺地层和排水沟。为了使结构轻盈,降低净高,在水平方向上辅以贯通的拉杆体系来平衡拱的侧推力,通过柱头上的接口共同落在下方的支撑梭柱上,使得直径180mm的梭柱仅承受竖向轴力,完成了主体结构体系。同时为了达到抗震要求,采用了直径180mm和直径40mm的屈曲约束支撑,也通过柱头上的接口搭接在梭柱上,使得垂直与水平方向的结构成为一体。M2的结构设计将注意力从单个拱转向了拱的体系,从降低拱板厚度出发,使用了与之相匹配的拉杆、梭柱和支撑,形成了一个轻盈的系统。


▼庭院



▼水平方向上的拉杆能够平衡拱的侧推力,使梭柱仅承受竖向轴力



▼300多米的筒拱体量




拱的使用除了在结构层面上实现了城市策略,在空间上也就着结构的特性,通过钢索框架-屈曲约束的使用,将承重墙抽象为点式支撑,几乎去掉了所有分隔墙造成的阻碍,创造了空间的连续性,与候船大厅的大运量交通功能相吻合。只要一进入候船大厅,就会即刻暴露在拱、拉杆、梭柱和支撑交织构成的世界里。头顶上是连续的筒拱,因为压得低,混凝土薄壳上清晰的木模印痕标定出纵深的方向,引导人们前往码头。而长达300多米的筒拱体量却是横向的,使得人们往来穿梭于候船大厅的不同部分。


▼拱、梭柱、钢索形成的空间



▼筒拱纵深方向引导人流



▼圆窗洞



▼庭院暴露的屋顶切面



同样,拱上减少侧推力的拉杆是纵向的,保证抗震和整体结构稳定性的支撑是横向的。它们都在反复诉说着码头在东西方向上对滨江景观带的接续,以及在南北方向上由城市到江面的转换。只有细长的梭柱是没有方向的,它们和拉杆、支撑一道为白漆裹覆,在混凝土粗粝木模的对照下,举重若轻地将拱的构造形式、建筑体量与结构方式标定出一个三维的矩阵,在这个矩阵里是柯林·罗笔下一片片“透明的”浅空间,暗示了经由身体运动去对建筑进行体验。






建筑设计:同济.原作设计工作室(章明/张姿)
设计团队:章明、张姿、孙嘉龙、李贸、陶妮娜、陈炜
合作单位: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地点:中国上海市浦东新区世博大道970号
设计时间:2016/8-2017/8
建成时间:2018/12
项目面积:7230平方米
照片版权:章勇、王远


转       自:谷德设计网




Abouts JUEYI

from one and for one


E 31816191@qq.com


P +86 181 0652 0988


A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村63号

63 Renmin village,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info@jue1.net

© 2020 JUEYI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内容

更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