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美术馆(西岸馆)/ 大舍

2019-07-25 00:00:00

唤醒并激发访客对空间的感知与想象


单纯的结构与材料铸就了纯粹而有力的空间。建筑本真之美直击人心。它脱离了建筑小圈子范畴,而实实在在激荡社会—–唤醒并激发访客对空间的感知与想象—-无论专业建筑人士还是非专业建筑人士。其展示艺术,承载艺术,本身也是艺术。




龙美术馆西岸馆位于上海市徐汇区的黄浦江滨,基地以前是运煤的码头,设计开始时,现场有一列被保留的上世纪50年代所建的大约长110米、宽10米、高8米的煤料斗卸载桥和两年前已施工完成的两层地下停车库。


新的设计采用独立墙体的“伞拱”悬挑结构,呈自由状布局的剪力墙插入原有地下室与原有框架结构柱浇筑在一起,地下一层的原车库空间由于剪力墙体的介入转换为展览空间,地面以上的空间由于“伞拱”在不同方向的相对联接形成了多重的意义指向。机电系统都被整合在“伞拱”结构的空腔里,地面以上的“伞拱”覆盖空间,墙体和天花均为清水混凝土的表面,它们的几何分界位置也变得模糊。这样的结构性空间,在形态上不仅对人的身体形成庇护感,亦与保留的江边码头的煤料斗产生视觉呼应。建筑的内部空间也得以呈现一种原始的野性魅力,而有着大小调节的空间尺度以及留有模板拼缝和螺栓孔的清水混凝土表面又会带来一种现实感。这种“直白”式的结构、材料、空间所形成的直接性与朴素性,加上大尺度出挑所产生的力量感或轻盈感,使整个建筑与原有场地的工业特质间取得一种时间与空间的接续关系。










地面以上的清水混凝土“伞拱”下的流动展览空间和地下一层传统“白盒子”式的展览空间由一个呈螺旋回转、层层跌落的阶梯空间联接,既原始又现实的空间和古代、近代、现代直到当代艺术的展览陈列,这种并置的张力,呈现出一种具有时间性的展览空间。









博物馆项目大量使用了清水混凝土这个材料,空间背后的有关思考质量的问题,这个思考的质量如何反过来在空间营造中发挥作用。还有就是对于光线在空间中的作用,以及光究竟意味着什么有了更深的认识。不同的介质可以为室内带来怎样的光,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方位的光可以为室内带来怎样的气氛,是很微妙的事情。











建筑设计:大舍建筑

项目地址:上海

项目材料:混凝土




Abouts JUEYI

from one and for one


E 31816191@qq.com


P +86 181 0652 0988


A 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村63号

63 Renmin village, Fengtai District, Beijing


info@jue1.net

© 2020 JUEYI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内容

更多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